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从优秀公益家到成功企业家差几步?
[ +  文字大小  - ]

 

今年6月,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公布旗下在行、分答两款产品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金,虽然未来是惊喜还是变数尚无定论,其商业道路的阶段性成果有目共睹。值得一提的是,果壳网原是脱胎于一家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也是笔者就职公司的公益合作伙伴,从公益到商业,两个频道的成功切换,是偶然吗?

 

果壳显然不是唯一的案例。美国非盈利组织Vision Spring,早期致力于为全球无购买能力的7亿人口采购低价眼镜,因无法持续支撑眼镜的生产成本和渠道费用,创始人Jordan Kassalow探索用商业创新,成立了Warby Parker眼镜公司,通过在城市中“买一捐一”模式,将商业与公益互相绑定,使得Vision Spring能够持续以5美金的超低价格向贫困地区人群销售低价眼镜,帮助他们学习工作以摆脱贫困。目前WP已在全美16个州布局了24家线下体验店,平均每平米每年销售额高达20万元人民币,实现自我造血并保持财务独立,在原有的公益架构上演化出了“商业基因”。

 

公益嫁接商业甚至可能成长出更有竞争力的果实。Dan Pallotta曾在2013年的TED演讲中谈及他最初的公益商业公司Pallotta Teamworks时谈及传统的公益机构常被俭省的道德绑架,甚至认为广告投入是将捐款打水漂的“最佳”方式。Dan坚持认为非营利机构更需要以商业机构的营销和运营方式,准确把握公益参与者的心态,才能将参与人数、体验和目标提高到新高度.他就曾通过组织长距离“AIDS骑行”筹款活动并将之在《纽约时报》、《波士顿全球》上营销推广,9年间共筹集了5.81亿美金的非限定捐款。

 

这种公益成功转型商业的“无缝对接”,某种意义上是基于两者之间的诸多相通之处:首先,优秀的公益人是需要具备良好的企业家精神的,他们的工作决定了捐助者资金的使用效率,更直接影响到受益人的福利,需要更多的责任担当而并非仅仅“善意”;其次,优秀的公益组织需要实现组织运营、实施效果评估方面的专业化,在整合资源和发挥效率方面的要求并不亚于商业公司;同样,正如投资方会认真审阅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效率,公益捐助方同样也会非常看重自己所捐助的善款是否真实有效的让相关群体受益,从这个角度来讲,更多善款流向更公开透明有效率的公益组织也是符合想象的。

 

有时,“非盈利”这一角度切入反而能够成就商业上的强大竞争力——微软曾花重金聘请专家编写一本百科全书,却无疾而终,但维基百科却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办到了。公益中“为社会公众谋求福祉和利益”的内涵,对于传统商业组织的成长何尝不是一种战略上的竞争力。互联网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1年前,杨致远和他的Yahoo!开创先河,将网站的大部分服务向普通用户“公益”开放,通过免费分享和积累让公众受益,进而汇聚用户流量构成企业的竞争力,形成特定的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如今,“体验在前,流量为王”的成长模式已经成为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共识。

 

如今,成功的企业家、政界人士转型为优秀公益家的案例并不鲜见,从国内最大规模公益基金会真爱梦想的创始人潘江雪和吴冲、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王振耀,到盖茨基金会健康项目总裁山田多知博士、甚至比尔·盖茨本人,“跨界人士”的加盟正在让公益变得更高效。我们看到了NGO的雇佣人员的数据近些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印度为例,国家0.3%~0.5%的人都在公益机构工作,而其中的MBA毕业生和工程师占到了最大的比例,他们往往毕业于顶尖商学院商学院,包括著名的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而这类学校都有专门的课程培养学生在社会公益领域工作发展。

 

基于商业和公益相似的基因和逻辑,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更多公益家和企业家跨界转型的成功案例,充满梦想,也更有激情地改变这个世界。

 

 

  [收藏本页]   [关闭]
        相关链接
        ●时间,只是复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已    
        ●市场危机时刻?这种思维模式或许可以让你豁然开朗    
        ●美股七天熔断三次,是时候重提大量现金在手的股神巴菲特    
        ●顺遂虽好,不顺更重要